侯占友:能战斗的“矿山铁汉”

发布时间:2019-06-21

上世纪70年代的煤炭战线上,开滦赵各庄矿的侯占友家喻户晓。

他被誉为“矿山铁汉”。从1971年至1975年,他每年都要上400多个班,过正常出勤近一倍。

作为起重工,他在完成本职工作后,主动自带干粮吃住在井下,带动工友们连班加点,为缓解当时家用煤紧张状况作出了突出贡献。

他退休后,拒高薪聘请,奋战6年,硬是把矿山北面的一座秃山改造成景色宜人的北山公园。

他曾三次被授予省劳动模范称号,并于1979年被评为劳动模范,1990年获得“老有所为”精英奖。

开滦“能战斗”的精,在他身上得到了体现。

地球转一圈,他转一圈半

上世纪70年代,开滦赵各庄矿的“矿山铁汉”侯占友,创造了闻名的奇迹。近日,为寻访侯占友的故事,记者来到了这个安静的矿区。

在赵各庄矿侯占友事迹展览馆内,他的照片铺了一面墙,但吸引记者的是一张半身照:侯占友头戴矿工帽,身披大红花,黑里透红的长方脸,目视前方,满脸笑容,显得格外精。

这是侯占友被评为劳动模范时的照片。

“老侯这个人不善言辞,但是能干活!”一提起侯占友,老工友闫克岐打开了话匣子,“他干起活来就像是有使不完的力气。”

“说到这儿,须得提‘小八号’的绰号。”闫克岐说,“当时井下用的矿车能装八百斤煤,叫作八号矿车。有一次,矿车出轨,大伙正在犯难之际,身材魁梧的侯占友一个人就把矿车背上了轨道,所以大家都叫他‘小八号’。”

1927年出生的侯占友,12岁开始在赵各庄矿北山石厂做童工。1946年,他在赵各庄矿下井当了工人,受尽压迫剥削,吃遍人间苦难。唐山解放后,侯占友翻身做了矿山的主人,从此,他把对党的一片赤诚化作了冲天干劲。在侯占友看来,为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的佳方式就是拼尽力多出煤。

1970年深冬的一天,天还没亮,迎着刺骨的寒风,侯占友身背一袋干粮,步履匆忙地向矿山走去。

当时,煤炭供应告急,工业发展受阻。侯占友得知这个消息后辗转反侧:“煤是家的粮食,家缺煤和咱家缺粮一样,宁可咱家缺粮也不能让家缺煤……”

从那时候起,侯占友上午干完本职工作后,下午就到采煤区出一班煤,并且不要加班费,不要补助粮,不要下井津贴。几乎每天都是凌晨四五点钟走出家门,晚上十点以后才回到家中。

1974年春节前夕,开滦接到来自家计委的紧急电报,用煤紧张,要求开滦在现有基础上再多出煤。“因为缺煤,春节期间上海南京路的灯光不能开,都人民年三十吃不上饺子!”这个消息“撞击”着侯占友以及开滦十几万矿工的心。

腊月二十八这天,侯占友背着一袋干粮直奔井下。他攉煤打柱,排险闯关。干粮袋慢慢瘪了下去。直到大年初一早晨,侯占友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中。他在井下整整干了三天三夜!

正是有了这样的劳动模范和这样的矿工队伍,开滦实现了每天向上海增发一列煤炭的目标,由此缓解了家用煤的紧张状况。

1975年和1976年春节,他带着妻子儿女,来到井下“过春节”。

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1971年至1975年,侯占友每年都要上400多个班,过正常出勤将近一倍。其中,1971年440个班,1972年450个班,1973年461个班,1974年483个班,1975年486个班……

1975年5月25日,新华社播发的长篇通讯中,称侯占友是“地球转一圈,他转一圈半;地球转两圈,他上三个班”的“矿山铁汉”。

不在册的采煤工

赵各庄矿有这样一个顺口溜:“在册采煤工,本是九十九。区长来点名,一百人说‘有’!多了哪一个?铁汉侯占友。铁汉钢铁铸,一人四只手。”这就是侯占友在工友心中的印象。

“侯占友是赵各庄矿机电科起重工,不算采煤工。他完成本职工作后,背上一袋干粮便到井下参加生产,一干就是几天。”在开滦博物馆的劳模墙前,工作人员如是说。

沿着由开滦唐山矿老巷道改造成的井下探秘游路线,记者来到了井下六七十米的“炮采工作面现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当年侯占友工作的采区条件要比眼前的场景更复杂更艰苦。”

1973年夏季的一个休息日,侯占友本想和往常一样,下午两点半到井下出煤。可当天凌晨三点多下起了瓢泼大雨,街上的水有半尺深,他决定一早就下井到采煤区去。妻子劝他说:“雨太大别去了,你反正是义务劳动。”侯占友却说:“这么大的雨,远道的工人很难到班,我得早点去。”他不顾妻子的反对,背上干粮便冲进雨中。

来到采煤工作面后,“义工”侯占友哪里活多活累就到哪里干,哪里缺人手就主动填补上去。工友告诉他,刚才放炮的时候,顶板上矸石震落压住了电溜子,煤停运了。

没等班长派活,他便拿起一把大锤,奔向工作面。一块大矸石拦腰把工作面切成了两段,现场很狭窄,很难站立,侯占友坐在地上,斜着身子,一锤锤地砸,足足砸了两个多小时,才把矸石砸碎,扫清了工作面的障碍。

到了下班时间,工友们都走了,侯占友却留下来等着下一班的工人接着干。这次,他在井底干了两天一夜,直到矿灯几乎熄灭,才回到井上。

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发生时,侯占友正在省委党校学习。听到这个消息后,次日上午他就赶回了唐山。晚上9点多,他找到自家的窝棚,放下行李,扭头就走。

家里人问他:“老侯,家里这个样子,你又到哪儿去?”他回答:“家家受了损失,家损失更大,我要到矿上去。”

此后一个多月里,他没回家吃过一顿饭,没回家睡过一次觉,在矿上摸爬滚打,抗震救灾。

地震后,砖结构的巍山采区井架出现了5厘米宽的裂缝,需要有人爬到井架顶部检查井架状况。当时余震不断,爬上32米高的井架都有生命危险,但侯占友二话不说接受了这个任务。

爬上井架,他把井架、天轮仔细地检查了一遍,机件尚好,轴承灵活,螺丝扎实,铆钉牢固——他放心了。

“开闸试车!”侯占友站在32米高的井架上,朝地面大喊。在他的指挥下,设备终正常运转起来。四天后,提升系统也恢复了运转。

地震后的第16天,赵各庄矿生产出了批“抗震煤”。

1977年春节,是唐山大地震后的个春节,侯占友带一家七口人在采煤工作面上过了个“团圆年”。

1981年,为让侯占友休息几天,开滦工会安排他去北京享受8天旅游假期,但是到京天他就失踪了。北京负责接待的工作人员四处寻找,后通过生产调度专线打电话给开滦才知道,老侯已连夜回到矿上,开始在井底掌子面上攉煤打柱……

年过五十五,退休不退伍

昔日的赵各庄矿北面荒山,现如今已成为矿工们的休闲娱乐场所——开滦北山公园。古朴典雅的风格,郁郁葱葱的树木,每当清晨或者夜幕降临,便有众多矿友来此散步。

“没有侯占友,就没有的北山公园。”矿工们时常念叨。

北山半山腰上,一间简陋的石屋显得与众不同。石屋内不过五六平方米大小,由参差不齐的一块块石头简单垒成,雨天漏雨,冬天透风。这就是侯占友退休后的创业石屋。

“年过五十五,退休不退伍。”1982年9月,刚刚办完退休手续,侯占友拒高薪聘请,卷着铺盖来到了北山坡上。他的心思是,趁着自己体力还行,要在这里大干一场,绿化荒山,在山坡上建一座公园。

但是,荒山上只有稀疏的杂草和光秃秃的石头,凭借一己之力建一座公园,谈何容易。侯占友却将身边人的不理解、家里人的劝阻抛之脑后。

他自掏腰包,买大锤、钢钎、铁镐等各种用具。为开山劈石,他抡折了8根锤把,磨烂了8双鞋。受条件所限,在山上干活比平地难上加难,水泥、石渣、木料等都要靠人力往山上背,3吨水泥,13吨石渣,近万块砖,侯占友硬是背上了山。

“这是侯占友在山上的样子。”说起北山公园,闫克岐指着一张照片心疼地说。照片上一位皮肤黝黑、一身老旧工作服的老人,蹲坐在石屋前面,旁边满是镐头、水桶。

培育树苗需细心照顾,侯占友便吃住在石屋里。寒冬里,他被冻醒了,一抬头,才发现头发和石片冻在一起了。孩子们心疼,多次劝他回家。他却说,人活着不能光想自己。

侯占友的干劲,感染了周边的人,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了改造北山的队伍中。退休工人帮他开山打石,年轻人上山帮他干活,就连少年儿童也到这里搬搬运运,改造荒山的队伍越来越壮大。

6年过去了,在侯占友的带下,北山上垒起了2000多米堰坝,栽树1000多株,培育100多盆花草,种植400平方米的绿化带,4个凉亭和1个活动室也逐一修建完备,昔日光秃秃的荒山终于被改造成了景色宜人的北山公园。1990年,侯占友获得了“老有所为”精英奖。

1992年5月5日,侯占友住进了医院,但他那颗系在北山的心没收住。每当老工友出现在病房,他就格外激动,话儿也格外多,像个孩子似的问东问西——他的小屋怎么样啊?山上的树木怎么样啊?

1994年端午节,他不听医生和家人的劝阻,执意要回家上山。气喘吁吁、脸色苍白的老侯,看着那已被围起来的创业小屋,不停地点头。

2003年,侯占友带着对劳动和矿山的无比眷恋,告别了陪伴他一生的锹镐和大锤。人们在北山坡上为侯占友矗立了一块纪念碑,希望这位“矿山铁汉”与他的北山公园相守相望。

相关

劳模精代代传承

在开滦博物馆中,一张泛黄的《人民日报》引来众多游客驻足,吸引他们的是一篇题为“他们能战斗”的文章。

1973年12月19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刊发了长篇通讯《他们能战斗——记开滦煤矿的革命矿风》。文章高度评价了开滦矿工发扬“能战斗”的精,在“四五”期间改造矿井、挖掘生产潜力,促使煤炭产量连年大幅度增长的成就。

“在‘能战斗’精的感召下,开滦煤矿涌现出一批像侯占友这样的实干型劳模,劳模精也开始代代相传。”开滦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说,“百年开滦之所以依然生机勃勃,与侯占友为代表的劳模群体所起的作用密不可分。”

如今,劳模也将“能战斗”的精注入新时代的内涵。随着科技的,煤炭企业逐渐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员工不仅肯于苦干,而且还要学会巧干。

近年来,开滦集团吕家坨矿业公司、唐山矿业公司、钱家营矿业公司相继成立以劳模名字命名的创新工作室,以王宝贵为代表的技术创劳模都有了自己的用武之地,“能战斗”的精在技术创新中得以发扬光大。

在开滦博物馆中,一面名为“煤海代有英才出”的劳模纪念墙,将开滦劳模群体一一展现。尽管每个阶段的劳模都有各自的特点,每个时期的文化都融入新的元素,但贯穿的主线依然是“能战斗”的精。

据统计,自新中成立以来,开滦集团共产生各级劳模9087人次,其中劳模31人次,五一劳动奖章27人次,部级劳模148人次,省级劳模276人次,省五一奖章20人次。

今年五一前夕,开滦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建公接见集团劳模代表时说:“精的力量是的。公司高质量发展新局面,须大力弘扬劳模精、劳动精和工匠精,须传承和弘扬‘能战斗’精,须凝聚体员工的智慧和力量。”

榜样的力量就是精的力量。如今,开滦集团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以“能战斗”精为内涵的开滦劳模精将持续发扬光大,而劳模文化作为一种军文化也会代代传承。

相关新闻/NEWS

相关产品/PRODUCTS

为我选型并报价

已有2632人成功参与

细节问题可微信交流:18336065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