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6-21
【千亩废弃矿山披“绿装”,112处废弃矿山将部完成治理恢复】初夏时节,重庆大石村大石包,数千株树苗在阳光的照射下充满生机和绿意。8个月前,这里却是另一番触目惊心的景象:占地面积47亩的废弃采石场,犹如一道“伤口”横亘其中。
2017年底,九龙坡区启动历史遗留和关闭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与土地复垦工作,计划用3年时间完成112处3405亩历史遗留和关闭矿山治理恢复。截至目前,包括大石包采石场在内的40多处1000余亩废弃矿山披上了“绿装”。
采石场变身“花果山”
“下面原来是采坑,高达几十米。”6月3日,走马镇大石村村支书林刚踩着脚下覆土重建的山坡说。
大石包采石场为砂岩矿,占地面积47亩,涉及走马镇大石村14、15、16社集体用地。上世纪90年代开建,2010年关停。经过近20年的开采,形成了200米多长的采坑、40多米高的斜坡。
(恢复前)基坑积满水,影响周边道路、房屋安。
“由于历史遗留问题,采石场关停后没有治理,不仅造成土地资源浪费,而且存在安隐患。”林刚说。采坑常年积水,曾有牛羊不慎掉入淹死。斜坡岩石裸露风化,暴雨后不时掉落石块。40多户住在采石场周边的村民,日常生产生活受到影响。
去年10月,在区级部门的指导下,走马镇制定了《大石村采石场历史遗留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与土地复垦实施方案》,并引入施工单位开展了土壤重构工程、植被重建工程、配套工程。
项目今年5月完工,累计覆土64000多方,种植蜜柚、沃柑、金桔等果树2100余株,撒播黑麦草、野葡萄等灌木近30亩,新建排水沟1952米,新建0.8米宽生产便道261米,新修沉沙凼1座。
(恢复后)几十米深的基坑,变成了山城,并修建了排水沟。
(恢复后)新建的生产路
笔者在现场看到,曾经的采石场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基坑填满土壤,果树山坡,便道纵横交错,果树下、陡坡上都种满了各色植物,放眼望去,满眼绿意,俨然一个小型“花果山”。
、村民不花一分钱
70岁的石大刚是当地土生土长的村民,他家距离采石场仅200米。“以前每逢下雨,就担心滑坡、落石,现在治理好了,再也不用担心了。不仅如此,山坡种满了绿树花草,变美变漂亮了,看起来很安逸。”
除了生态环境、安隐患,该项目还在增加村民增入、创新治理模式等方面作了有益探索。
在一株半米高的果树前,林刚算了一笔账。“3月栽的果树,2年后挂果,3年后投产。到时预计年产水果10万斤,按照市场均价每斤4元计算,年收入可达40多万元。这些钱将根据3个社的不同用地情况,作不同的资产分配处置,主要用于占地村民租金补偿和合作社公共事业支出。”
走马镇相关负责人表示,本项目大的亮点在于,项目工程费130多万元,部来自走马镇垃圾二次转运站对外交通工程弃土的有偿收纳费用。这也意味着,通过收取工程弃土堆放费用,区、镇、村没花一分钱就完成了废弃矿山治理,大大缓解了资金压力。
明年底所有废弃矿山完成治理
其实,大石包采石场只是我区废弃矿山治理恢复的一个缩影。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前期调查显示,区共有历史遗留及关闭矿山112处,损毁土地面积约3405亩。其中白市驿镇、华岩镇、含谷镇等中梁山片区约92处,走马、西彭、铜罐驿等其余片区约20处。
为加快绿色发展,我区坚持“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原则,采取“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园则园、宜水则水”的治理方向,明确相关责任主体,组织编制实施方案,积推进治理恢复。
治理中,我区创新探索第三方参与治理模式,利用跳蹬河整治、周边楼盘建设、道路工程的土石方回填废弃矿坑,统筹解决工程弃土堆放难、矿坑回填客土少两大难题,既减少了工程弃土占用土地,又了矿坑治理的财政投入。初步估算,112处矿山治理恢复完成后,可节约财政资金4000余万元。
与此同时,区级相关部门、镇密切配合,加强日常巡查和专项督查,方案设计、现场施工、后期管护各个环节科学规范。强化项目过程监管,防止施工单位因利益驱使,设计方量回填,或利用固体污染物、生活垃圾等回填。
截至目前,区累计完成历史遗留及关闭矿山治理恢复41处1002亩。其中,自然恢复40处987亩,工程治理恢复1处15亩。
此外,走马镇大石村大石包、含谷镇含金村等6处矿山已恢复,即将验收。华岩镇云峰村干沟2处矿山正在施工。石板镇天池村易家院子、白市驿镇新店村谭家沟等18处矿山提交了规划设计,即将动工。根据计划,2020年底,112处废弃矿山将部完成治理恢复。
上一篇:督促土局开展矿山恢复治理
相关新闻/NEWS
已有2632人成功参与
细节问题可微信交流:18336065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