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矿山:小山沟里的美丽“蜕变”

发布时间:2019-06-18

从靠救济、住草房,到家家住着生态型别墅,户户有小汽车,成为县“十强村”“省文明村”,湖北省保康县堰垭村的这一蜕变究竟经历了什么?这离不开当地走了一条以集体经济为主要形式、以绿色矿山发展为模式的发展道路。

绿色矿山的成功实践

平均海拔1400米以上,没有3亩以上的平地。堰垭村,一个紧靠农架林区和房县的鄂西北小山村,被称为襄阳屋脊上的高寒边远村。只有农户150余户、500多口人,改革开放前是保康县出了名的贫困村。

由于地处边远山区,直到1986年,堰垭村才修了一条晴通雨不通的沙土路。上世纪90年代初,村人均年纯收入还不到500元。

虽地处偏远,但境内探明有2000多万吨磷矿资源。1987年,各级办的企业在村里上了37个开矿的班子,遍地开花,期望能通过开矿致富。经过8年的无序开采后,村里更穷了,负债80余万元,人均负债1000多元。

1995年10月,经举荐考核批准,宦忠云走上了堰垭村磷矿矿长的岗位。在村党支部、村委会的支持下,宦忠云宣布:今后村磷矿资源按规划统一开采,不许人滥开乱采。这一规定,为堰垭磷矿绿色发展开了、奠定了基础。

为尽快改变当时矿山生产经营困境,宦忠云对内,将采矿、销售、后勤等切块核算管理,费用包干、支自负,了转运费;对外,直接对接市场,带着销售人员背着样品,一个月内跑了山东、江苏、河南等省的十几家磷化工企业,签订了销售合同,次摆脱了中间商对矿石销售的控制。

这一系列发展措施,使得堰垭村仅用3个月就实现了矿山的扭亏盈利。这时候,矿山绿色发展的思路也越来越清晰。在经过编制磷矿资源开发规划后,矿山生产由原来的小打小闹逐步走上规模化开采的道路,年生产矿石由原来的一万吨、两万吨上升到现在的年产35万吨;在进行高低品位矿石配矿试验并得到磷化工企业赞誉后,在保康开配矿销售,以前被当成废渣扔掉的低品位矿,也变成了市场上的宝贵资源。此后,堰垭每年有数万吨低品位磷矿资源进入到开发序列、延长矿山服务年限10年以上,而且每年可为矿山增加收入逾千万元。

同时,保康县的磷矿配矿也蓬勃发展起来,现已形成年400多万吨生产配矿销售能力,成为保康县财税收入的大户。绿色矿山的成功实践,给堰垭矿贸公司(原堰垭磷矿)崭新的发展动力。2018年,公司已形成年生产销售矿石35万吨的能力、年销售收入8000万元,年上缴家税费1700万元。堰垭连续22年蝉联保康县纳税大户,村集体的资产上升到了3亿元以上,每年可用的资金也过了1500万元。

靠生态东风再造致富路

尝到绿色矿山发展带来的收益,堰垭村人绿色发展的理念也更深入人心,致富路也越走越宽广:利用林川河的水力资源,建起了四梯级水力发电站,总装机容量达5585千瓦时,每年为村集体积累增加纯收入300多万元;依托有利中药材生产的自然环境条件,采取先自己投资培育试验、成功后再鼓励村民种植的办法,使村的七叶树、重楼等特色中草药种植业已形成300亩规模。磷矿、水电、中药材三大产业的形成,为堰垭村打开了新的历史篇章。

在堰垭村,绿色生态建设不是单纯就环境来解决环境问题,而是在新发展思路指导下生活方式、经济发展方式等的系统性措施。“在沟上浇筑混凝土盖板后,预留一小部分作为建筑用地,其余的部填上废石,再在上面覆土变成了耕地。用这个办法,我们在干溪沟共造地近100亩,解决了村里建设用地问题。”宦忠云说。为了封沟造地,他们打了2200米的隧道用以排水,处理了开矿以来形成的100多万方废石弃碴。

之前,在磷矿发现并开发后,堰垭村多时出现了17个采矿主体,采矿形成的废石就在洞口倾倒,以前乱采滥挖随处倒的废石成为历史遗留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他们的办法就是填沟覆土造地,主动承担生态恢复责任。

除了生态造地,堰垭村的生态戏又唱出了新桥段。2008年,堰垭村在家商标总局申请注册了以“堰垭”为主打的26个商标,涉及磷矿加工、医药、旅游等10个类别。其中,以公司编制的堰垭村旅游规划为基础、以环村公路为主线,申请注册了“二十里洞天”“一日三潮”等景观类商标16个。

绿色生活折射美好图景

1996年,村集体磷矿实现工业总产值297万元,总收入255万元,上缴家税费74.7万元。当年,宦忠云就把为村民办实事提上了议事日程:在还清企业以前的负债后,建成一处电视转播站,让村民能看到电视节目、听到了党的声音。

1997年,在堰垭村新一届村委会选举中,村民们毫不犹豫地将自己手里的选票投给了他。2004年春,宦忠云成为堰垭村新一届党支部书记候选人并票当选。

宦忠云表示,职务上去了,意味的不是手中权力更大,而是肩上的责任更重。在随后的日子里,他坚持并认真做好几件大事。在矿山生产上,依据矿山开发规划逐年提升规模化开发能力,使矿山的生产量由接手时的每年1万吨左右、提升到现在每年30万吨以上,赢利能力由原来的负数转变为现在的每年向村集体上缴利润1000万元。

利用绿色矿业形成的利润和信誉,采取自己筹一点、厂家赊一点、施工队伍垫一点、社会上借一点的办法,前后用10年时间为村集体建成了梯级水电产业,每年为集体贡献300多万元的利润。采取“自己先探索试验、带动骨干户发展、再鼓励村民一起上规模发展”的办法,以“公司+农业合作社+产业基地+农户”的发展带动模式,在堰垭形成了中药材种植新产业。

同时,将村民享受集体发展成果的事抓实。在解决9家贫困户住房问题后,宦忠云等一班人根据集体资金支付能力,让村民享受的发展成果也越来越多:现在,村共有100余人在集体企业或依托村项目建设,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村人均纯收入也原来的每年不到500元上升到2.5万元;按人均补贴1.5万元的,请公司进行新农村建设规划设计,村组织专班建设,让体村民住上了户均400平方米以上的别墅;男年满60岁、女年满55岁的村民,在村取每月500元的养老补助金;贫困户子女上学,部学费由村集体负担;村集体把硬化公路修到每户村民门口;每年应由村民自费支付的合作医疗基金由村集体统一支付;村里拿出资金,修建文化广场、体育运动场、演播大厅、村级卫生室等设施。

享受集体发展的成果越多,村民对集体发展道路的支持也越坚决。2003年,为了地保护养育自己的青山,村委会决定将分散在村民手中的林权部收归集体所有。在村民十多年自发的造林、护林和封山育林后,村2.8万亩林地变成了家级、省级公益林。

知行合一,方能致远。从贫困村到十强村,从私挖乱采到生态发展,堰垭村闯出了一条有着自己特色的绿色发展道路,生态发展建设将广泛而深刻地改变着这个小山村的发展面貌。

相关新闻/NEWS

相关产品/PRODUCTS

为我选型并报价

已有2632人成功参与

细节问题可微信交流:18336065555